近年来,体育品牌IP联名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大众视野。从运动服饰到健身器材,联名款似乎成为各大品牌提升竞争力的“标配”。然而,在这片繁荣景象背后,却隐藏着诸多问题。电商平台上,不同商家售卖的产品高度雷同,甚至部分商家直接照搬相同的文案与图片用于宣传,这不禁让人质疑,中国体育用品业的联名之路究竟该何去何从?
部分品牌联名仍处于初级“生搬硬套”阶段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其一,对IP缺乏深度理解。许多品牌急于搭上联名的快车,却未深入剖析IP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独特魅力,只是简单地将IP元素生硬地附加在产品上,导致产品缺乏灵魂。其二,市场跟风现象严重。看到其他品牌的联名产品大获成功,不少品牌便盲目跟风,缺乏自主创新意识,使得市场上的联名产品千篇一律。其三,创新不足。在设计、功能等方面缺乏突破,难以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感。
中国体育用品业的联名之路充满机遇与挑战。早期“贴个标就算联名”这种缺乏深度内容结合的玩法已经失去市场吸引力,在笔者看来,目前体育用品企业联名的核心是匹配目标用户、借力内容共创、打造沉浸体验、形成自发传播。
首先,产品设计上要精准匹配目标用户,借力内容共创。李宁、安踏的系列联名运动装备之所以出圈,关键在于精准捕捉了“Z世代”的需求:他们既对于传统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,又追求潮流表达的独特性。对于消费者“众口难调”的问题,品牌可以借助AI、AR等,结合消费者个性化设计,生产出更符合需求的款式。
展开剩余33%其次是找准品牌定位。以星巴克与YONEX的联名羽毛球拍为例,羽毛球运动自带健康、积极的属性,与咖啡品牌调性十分吻合。与百元左右的业余款羽毛球拍相比,YONEX动辄几百上千元的专业球拍价格不菲,这与星巴克此前给消费者的“不卷价格”印象相符。这样的良性出圈短期来看对于装备销售有促进作用,长期看对于我国整体羽毛球运动、羽毛球文化都有积极影响。
再者,可以打造具体场景,形成自发传播。体育品牌要充分发挥运动重体验、重社交的优势。比如篮球品牌与《灌篮高手》打造联名,可以在核心商圈或体育场馆内,搭建联名元素丰富的运动场景,借助体验式沉浸式消费为品牌蓄能,进而在社交平台上形成自发传播。
咏鱼
发布于:北京市汇盈策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